在杭开店的小店店主们,都是谁?来自哪里?他们在打拼生存和收获希望的同时,在担心什么焦虑什么?钱报12路记者深入杭州城区,耗时半个月,倾听他们的失与得、苦与乐,最终形成——?
杂粮煎饼店、小菜店、小服装店、招牌店、宠物店、洗衣店……过去2个月,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关注了一大批社区小店,也打开了很多店主的故事。
在一碗面、一块蛋糕、一片叉烧、一个面包背后,是一个小店或者一个人的努力,也是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的生存之道。
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的小店系列报道,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。通过我们的报道,有越来越多的小店被大家熟悉或者热爱杭州夜场招聘,也有越来越多的小店在大家的关照下,生意有了起色。
在杭州开店的这些店主们,都是谁?他们来自哪里?他们在收获希望和生存的同时,在担心什么焦虑什么?
小时新闻12路记者深入杭州多个城区,用了半个月的时间,在钱江新城、西湖边、市中心、未来科技城等多个小区周边,随机寻找了100家小店,听100个店主说了他们这些年在杭州的所失所得,最终形成了5万多字的调查报告。
在杭州,这样的小店究竟有多少,我们不得而知。但这100个样本,也许可以让更多人更好地认识身边的小店们。
100家小店中,年龄最小的店主出生于1996年,今年25岁,最大的60多岁,他们中70%以上是外地人,安徽、云南、辽宁等都有,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大。一半以上的店主们学历不高,但也有海归杭州夜总会招聘。
所有小店的生意多多少少都受到了疫情影响。零售、服装、水果店普遍反映受电商冲击较大,生意越来越不好做。
小店最大的成本压力来自于房租;店主最担心的是老家的父母或者孩子突然生病;最困惑的是疫情之后生意的滑坡。
回老家是不是会更好?不开小店之后,还能做什么?我的下一代能不能当一个新杭州人?这些问题,都在开店的日常中反复出现,成了一个个的结。
拱墅区建国北路上,一家咖啡馆的主人是三个从墨尔本回来的海归。两个姑娘负责管理,另一个男生负责投资。
店铺大小100平方米,租金一年近20万。今年3月底,小店试营业,4月2日正式营业,先期全部投入40万元。白天咖啡馆、晚上酒吧,还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沙龙。
“暂时还没赚钱。”两个姑娘,一个1992年生,一个更年轻,1996年出生。“之前我们去未来科技城、黄龙一带都找过店铺,比来比去,还是建国北路这里性价比最高,客流量也还可以。”?
小店每天中午11点半营业,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半,现在还都是她们两个轮班看店。“招不到合适的店员。也没有预算去请全职的店员,先这么撑下去再看。”姑娘们说,这一个多月做得很辛苦,但经营状态已经超过了三人的预期,所以还蛮有信心可以长久把店开下去。
但在两位姑娘看来,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回答。因为咖啡馆的三个主人,都有一个开小店的梦想——现在的就业方向早就多元化了,学教育的学心理的就不能开店了吗?搞红学的不是也开了面店吗?尝试一下总是可以的吧。
开宠物店的王贝贝1993年出生,是杭州人。 他的店铺在拱墅区,约50平方米,租金一年9万。店里大大小小的事情,包括进货、收银、美容,都由王贝贝一人完成,他调侃自己天天“累成狗”。
“宠物店很难的,一来辛苦,二来成本太高,虽然不在乎一年能赚多少钱,但开店总想每年都有进账而不是亏本。我算过一笔账,房租如果可以省下的话,就可以请一位美容师,那样每天的工作压力能够减半,也能赚到钱。所以现在我要想办法压低成本。”说着说着,这位28岁的店主皱起眉。
在下沙学源街开花店的绍兴小伙子阿攀也有同感。这个1991年的小伙子有女朋友但还没结婚,在杭州买了房。
阿攀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公司上班,但最终选择自己创业。花店在大学城边开了快5年。店铺不大,一直开在一家甜品店的楼下。因为开在大学城里,而且又有甜品店的虹吸效应,花店的生意一直算不错。比如毕业季、母亲节等节日,包花得包通宵。
2019年,阿攀计划把花店开得更大一些,就在甜品店边租了10多平方米的店面,一年租金7万多。没想到,店铺刚租来没多久,就遇上疫情,生意格外惨淡,2021年年初,阿攀的花店又搬回原址。
去年一年亏了不少钱,阿攀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但折腾属于自己的小花店,就是等于拥有一片自己说了算的小小天空。
90后郭翌辰,他和朋友投入30万元在庆春路盘下了一家10平方米的小店,开了一家“Super charger”的咖啡店。
他说自己的店和传统咖啡店完全不一样,属于“走咖”——这是年轻人的叫法,就是不像传统咖啡店坐下来优雅地慢慢喝,而是像现在热门的奶茶店一样,顾客买了就走。“都市人节奏快,压力大,年轻人又不太爱喝茶,所以把咖啡当日常饮料的办公人群越来越多。”听说上海已经很流行,为此他还专门去上海进行了调研。他预判,在奶茶热之后应该是这种“走咖”会热销。
现在咖啡店一半的营业额是外卖订单,如何扩大在美团、饿了么上的影响力,可决定着这家小店的兴衰。
另外,“上海就有类似的品牌,迅速扩张到100家店,现在都已经准备上市了。”郭翌辰一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大梦想,眼神清澈而坚定。
她们从2016年开始开店,店面起初10多平方米,租金10万元。如今,姐妹花的服装店迁址滨盛路,40平方米,年租金13万。除了租金,还有水电费,每个月铺货成本5万元。
两个姑娘都成家了。姐姐的孩子4个月大,在萧山买了二手房,280多万,每个月还1。4万。妹妹把孩子放在老家,由孩子奶奶带,她自己在杭州租房,合租的租金也要1900元。“平时守店都点外卖的,一天吃饭费用就要六七十元,还要买护肤品什么的。”妹妹说杭州KTV招聘,做服装这一行不轻松:“进货,守店,服务,微信上回答问题,最难的就是守店,别人放假也不能出去,除了春节回老家休息几天,其他时间天天开,得守着。”?
疫情期间几乎生意停滞,妹妹在老家一段时间出不来,姐姐刚好生孩子,内心着急。当疫情影响慢慢过去后,面临重新找店面,也担心顾客流失。幸亏,新店和老店隔得不远,现在慢慢稳定,老客都回来了。
杭州体育场路“女人缘”的店主是50岁的杭州大姐。大姐卖中老年女装,以前在单位做会计,这家小店开了7年半。“每天营业额在千元左右,不过总比到外面打工强。去年疫情也没有亏钱,我已经很满足了。”大姐说,到她这个年纪,不想太折腾,对于小店的未来,她说会积极应对:“新货到了,我就在朋友圈里发图,然后顾客喜欢的话到店里直接购买。做了这么多年服装,也积累了不少老客了。”大姐的孩子读大四,老公也还在上班,“压力暂时还能接受的。退一万步说,店如果实在开不下去了,我还有会计证,每年都在年审,到外面给别人做做账,也能挣些钱的。”。
也因此,如何打开局面,要不要换种思路杭州KTV招聘,这些零零总总的问题,成了我们调查的这100家店主共同要面对的现实。
不仅卖中老年服装的大姐有会计证,像小超市老板小陈,在长辈管店的时候,偶尔也会开小轿车去跑跑网约车。兼职是他们心中的安全阀。
王晓轩的“东北饺子王”开在江城路,选择这里,他看中的是城站火车站的客流,疫情前差不多每年可以赚10来万,疫情后“几乎赚不到钱”。
王晓轩夫妻和两个儿子目前都在杭州,一家人都靠这个小店。“过去店里的营业额平均一天都在2000元以上,现在一天只有500-800元。”为了增加收入,他们夫妻接了一些别的活来干,“将丝巾进行归类和包装,赚点手工钱,每包装一包丝巾,可以赚7毛钱,平均每天可以包装200包,能够赚140-150元”。
西溪路开咖啡酒水店的是一对杭州夫妻,开了7年多,也算是老店。“周边咖啡店曾经开了四五家,陆续都关掉了。我这家是仅存的一家。”店主说还好在杭州30多年,没有住房压力。请人很贵,全部都靠自己守店。不能去旅行,不敢放假,不然就亏房租。
在教工路卖杂粮煎饼的夫妻,两人都顶着明显的黑眼圈。他家的店10平方米左右,还隔成了两个空间,边上5平方米正在招租。两口子有三个孩子,大的已经成家。他们在杭州开店16年,除了这一家,在沈塘桥也有一家,基本没有休息天。只有老家来人的时候才会去西湖边走走。说实在话,煎饼店小归小,但在杭州收入尚算不错。所以夫妻两人不打算回老家。
安徽人陈吉霞和姐姐一起在江城路开了一个服装店,开了15年了。“本来店里的生意很好的,还开了两家店,一家就是现在这里,还有一家店开在中山北路上,后来随着电商的发展,那家店慢慢就做不动了,五六年前关掉了,只留下现在这家。”而店门口的江城路上现在正在修地铁,这对生意影响也很大。“这两年主要是清理库存,进货的量也在慢慢减少。”陈吉霞已经退休5年,儿子正在俄罗斯留学读研究生,学的是声乐。
建国北路的大锅羊肉汤10来平方米,年租金9万,店主和三个亲戚合伙开的。4个合伙人都来自河南,80后,原先在老家也开过烩面店,竞争激烈钱难赚,转而来杭州开店:“这边竞争小一些,开了一年多,感觉经济效益还不错的,想继续开下去。”店主说比起老家,在杭州机会更多,几个亲戚一起合伙挺好,一起奋斗也更有干劲,能分担风险也可以分享喜悦。
保俶路上一家面包店,走的是闺蜜合伙模式,一位开店近十年,另一位去年加入。她家的老店在学院路,有一百多平方米,开了八年,从亏本到扭亏为盈。但去年搬到了这边,面积小了,租金低了,又要重新面对亏本的问题,得再次营销。两人担心扭亏为盈的过程太长,坚持不住这段时间的亏本。就算是这样也不想随随便便认输:“之前老店做得挺好的,再坚持一阵子说不定这关也就过了。”!
同样做面包蛋糕的“熹小姐”是同一个小区的两个业主合伙的。两位妈妈都喜欢烘焙,又做过环保工作,对原料非常讲究,就开了一家让妈妈们安心的面包店。
疫情期间,小店得到了业主群里妈妈们的支持,保安也会帮忙送。作为感谢,晚上卖剩下的面包,就送给保安师傅吃。有了大家的支持,小店支撑了下来。不过开店快两年了,已经投入40多万。今年以来,黄油奶油等原料上涨凶猛,成本高企,算下来基本没有产生盈利,刚好平衡。“最近在装修一家新店,想发展成业主妈妈们一个温暖的活动场所。”。
天运路上的天运菜店,20多平方米的面积。别看店小,它服务着附近天运花园、万家花园、濮家东村等多个小区的居民。店老板说,原本附近濮家东村农贸市场拆迁,周边又没有菜场,他以为这里的生意会很好。可没曾想疫情来了,不少人宁愿到社区的买菜群购买……好在现在疫情影响差不多过去了,他们又有了合伙人,所以店面不大,有鸡鸭、水产、豆制品、猪肉,每个种类各一户,平时各自结账,既满足了居民的需求,又分摊着小店的成本,“生意总还过得去”。
余杭人潘明华在余杭街道凤凰山路开“明华面”快20年了。30多平方米的小店一共6张桌子。家庭式经营,小店收入占家庭收入的60%,每年的营业额大约是50万元。“整个杭城的面馆,拌川不泡汤,不加鸡蛋,唯有我明华面。只要你喜欢,而我又有的,都可以任意组合,组合的才是我的特色,新鲜的好的食材才是我的特色。”他对自己家的面很有自信。潘明华说,疫情对小店影响不大,毕竟是快20年的老店,除了疫情封闭关店一个月没有收入之外,其余时间生意都不错的:“那时候权当休假了,外卖会影响食材口感,我们也一直不接受外卖。”。
小夫妻带着一对老人和两个小孩开了一家小超市。“客户群体是周边几所大学的大学生。上午,两个老人看店,小陈夫妻去进货,跟经销商谈合作等等。下午和晚上,换小夫妻看店。”。
这两年学生很多喜欢通过代买的形式,直接在外卖平台下单。小超市最近也在微信朋友圈上线了外送服务。
做服装定制的53岁大姐一直看好杭州的消费氛围,她之前在温州工作,退休后来杭州养老,之前买了一些房子,利用其中一家开了高定工作室,她在思考扩大客户源:“一开始通过同小区的业主群找,后来拉了一个时尚达人微信群,每天分享一些穿搭技巧。”?
没成家前几乎月光,成家后觉得压力越来越大。最大的担心是孩子读书或者老人生病,觉得现在的生活“扛不起风浪”。
这个40岁的女人带着三个帮工在小区楼下开了一家牛肉馆,自己熬牛肉酱,也做锅仔和米饭。人们熟悉的是她光鲜亮丽活力满满出现在收银台前的样子,可极少有人知道,她半夜去食品市场进货累到崩,也很少有人见过她卸了妆挂着两个大眼袋熬牛肉酱的狼狈。
她的“潘大牛”开在钱塘江的小区边,厨师、配菜员一共用了3个,厨师月薪7000元,配菜员等5000元。包吃住,每个月给厨师们的房租要付1900元。40多平方米的店面年租金18万。店是两年前开的,当时转让费5万,加上租金等成本投入共48万。
范范来杭10多年,老家沈阳。来杭州做过不少事,攒下了一些钱,开这个店前卖过高端大米,没有做起来,“培育一个新的市场太难了”。范范的女儿让她骄傲,保送进了杭州十四中。
让范范最遗憾的是错过了在杭州买房的时机,目前她自己也租房住,租金4000多元一个月。店里每个月的开支,包括员工工资和房租等,在5万左右。店开到现在,一句话概括:“比打工强一点。”。
因为店一开始就用的是会员制,目前有200多个会员,客源比较稳定。加上疫情期间也想了办法,及时推出了性价比比较高的单身套餐,所以整体疫情对范范店的影响不怎么大。
现在范范最担心的还是女儿。她说,这个小店不可能赚大钱的,反正钱也是赚不完的。现在这个店开着,和很多会员都处成了朋友,能维持现状就会做下去。就是担心要高考的女儿,希望她顺顺利利。
这个店是兰溪来的妯娌两家合开的,店里厨师是弟弟加大嫂,还雇了一个厨师。服务员是表弟。弟弟1981年生,大嫂1983年。2018年3月开了这家店,其间经过一次装修,花了20万。“租金高,一年18万,每年按照8%递增。小店收入占了两家人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。弟媳和大哥还有另外的工作。”!
开店3年,也是历经波折,先期五六十万的投入刚刚赚回来,基本上现在每天的流水在两三千元,月利润两万。表弟是学徒性质的,每个月给4000元。
疫情期间关了几个月店,客人有些流失。眼下最大的压力还是房租,“房租太贵了”——“附近有店听说已经交不出房租了。如果开不下去的话,我们打算换个地方,也在想有没有其他可以开的小店。”?
对于他们来说,最担心的是在老家的孩子和老人。“就怕出点事。嫂子家的大儿子在兰溪读书,是个私立学校。孩子住校,平时没陪伴,内心牵挂而且内疚。”!
同样牵挂孩子的,还有在余杭保健路开“天天伴水果” 的方女士夫妇。他们老家上虞,是一对80后,有一个孩子,在当地读私立学校。夫妻两人经营小店主要就是为了供孩子。以前每天营业额能做到4000-5000元,但是疫情以后每天要少1000-2000元,水果店是这个家唯一的收入来源。“这个店开了4年杭州高端夜场招聘,大起色没有,就是维持生活吧。疫情前店里生意每天150单,中间关过1个多月,现在每天100多单生意,3000-4000元营业额,没有恢复到疫情前。”付了房租以及其他开销,每个月基本上吃光用光。
他的小店开了三年,每天营业时间从早上到半夜,平均每天为周围两百来人解决吃饭问题。除去9万多一年的租金、成本和人工,每年有几万元的赚头。
调查中,这对夫妻不止一次提起了孩子的问题:“和孩子分别两地,只有过年回去几天能待在一起。孩子好像跟我们都不太亲了,读书什么的我们都顾不上,担心。”!
在西湖区萍水西街卖早餐的安徽夫妻说不担心生意,他们的店在小区门口开了11年,起早贪黑,生意还行,好的年份能有20万的营收。现在的问题是大女儿已经在老家读书,他们不想错过小儿子的成长,所以想接儿子到杭州读书。“但是读小学要办居住证,夫妻二人只有我老婆交了社保,担心儿子无法在杭州上学。”!
在联创街35号开“巴比馒头”的黄河志是湖北人,和老婆一起经营馒头店,两个孩子一个17岁在老家,一个7岁正是要上学的年纪,现在带在身边。20平方米的店面,年租金要20万,还有加盟费。
2014年,黄河志来杭州打工,2019年5月份开了馒头店,每天凌晨2点多起床做馒头,一直要经营到晚上8点才关门,目前馒头店每天的营业额是2500多元,毛利润40%。“因为老家是湖北的,疫情期间回老家封城了4个月回来,虽然店铺租金有减免,但还是亏了不少杭州KTV招聘。现在好了一些,只能说是勉强维持生活吧,未来科技城这边房租也不便宜。”黄河志已经补缴了杭州社保,但是孩子能不能上得了学,他心里还是没底。
在芭园弄开玩具店的老板娘从扬州嫁到杭州,在开元中学附近开了这家店,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及近江六七园的居民。”就保本经营,贴补点家用,疫情关门三四个月,老板房租减了两千元。“老板娘家里两个小孩,一个在外地读大学,一个在身边读小学。“老公另外有事情做,小店赚钱很少,不如去打工。为啥不打工?开这个店时间自由点,能管到孩子。另外家里有80多岁的婆婆和患病的大姑子,都需要照顾。”?
老板娘说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和最需要解决的是房子问题。“60多平方米的房子,住着我、我老公还有小女儿,再加婆婆、大姑子,这还是大女儿在外地读书——暑假回来真的都不知道怎么挤。公租房在排队了,可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申请到。”!杭州高端KTV招聘杭州模特招聘
联系人:
微信:
电话:
邮箱:
地址: